上海博物馆举办“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
[ 发布时间:2017-03-20 12:23:52 | 作者: | 来源:光明网 ]
2010-2016年,上海博物馆曾对位于青浦区白鹤镇的青龙镇遗址进行长期的勘探与发掘,发现大量考古遗迹与遗存。今天起至5月30日的“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将汇集青龙镇历年考古出土的文物精品,以东南巨镇、盛世佛光、丝路遗珍三个板块呈现这批来之不易的考古成果,为您诉说青龙镇的兴衰历史。
千年古港
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
2017.3.10—2017.5.30
(周一到周日 9:00—17:00)
免费
上海博物馆四楼第三展厅
青龙镇位于今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相传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唐宋时期的青龙镇,北临吴淞江,东濒大海,地处江海要冲,逐渐发展成为上海地区最早的贸易港口。南宋时期,青龙镇还专设市舶务管理对外贸易,贸易发展促进了青龙镇的繁荣。北宋诗人梅尧臣曾记载青龙镇有三十六坊,烟火万家,一派繁荣景象。南宋末年,由于吴淞江日益淤塞,往来海船已不能溯吴淞江驶入青龙镇港口,其港口功能逐渐被后起的上海镇所代替,曾经繁华的青龙镇风光不再。至今,只有矗立的青龙古塔尚能依稀可见旧时风貌。
2010至2016年,为深入了解青龙镇的市镇布局和文化内涵,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对遗址进行了长期的考古调查与发掘,逐步揭开了这座湮没于地下数百年的港口重镇的神秘面纱。2016年12月8日,是上海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0周年纪念日,上海博物馆公布了青龙镇遗址考古的重要发现。
此次展出的第一部分“东南巨镇”,主要通过出土文物展示当时的生活概况。唐宋时期的青龙镇被称为“东南巨镇”,是“富商巨贾,豪宗右姓”云集之地。到南宋时期,青龙镇因海上贸易的兴盛,市镇规模越发可观,镇上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时人誉为“小杭州”。近年的考古发掘表明,青龙镇主要分布于吴淞江支流老通波塘的两岸,南北长约3公里,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考古发掘发现了唐宋时期的佛塔、铸造作坊、水井、灰坑、墓葬、炉灶等多种遗迹,为复原青龙镇的市镇布局奠定了基础。除了大量来自不同地区窑口的瓷器外,历年发掘还出土了一批体现当时百姓生活的遗物,反映了当时青龙镇人口繁盛、贸易发达的情形。
展览的第二部分“盛世佛光”,通过出土建筑构件及地宫出土的精美文物等来展示青龙镇佛教文化的发达。随着青龙镇贸易的发展,人口增加,佛教文化也进一步发展繁荣。文献记载青龙镇曾有“七塔”、“十三寺”,其中以隆福寺、隆平寺、胜果寺最为著名。隆福寺为南寺,寺塔迄今依然屹立,俗称青龙塔。2015年,考古发现了北寺隆平寺塔。隆平寺塔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现存塔基平面呈八边形,地基内建有地宫,地宫内出土了一万余枚各个时代的钱币及阿育王塔、木贴金卧佛像、舍利等各种佛教法器,这些文物造型优美,工艺精良,体现了北宋时期民间佛教信仰的传播与发展。隆平寺塔的发现为复原青龙镇市镇布局提供了关键坐标,文献记载隆平寺塔还兼具航标塔的功能,因此它也是青龙镇作为海上贸易港口的重要实证。
第三部分“丝路遗珍”,则通过青龙镇出土的各地窑口的瓷器,展现青龙镇的贸易概况。青龙镇因占据了“控江而淮浙辐辏,连海而闽楚交通”的地理优势,逐渐发展为重要的贸易港口。近年来,青龙镇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瓷器,唐代以越窑、德清窑、长沙窑为主,至宋代则渐以福建、浙江、江西的瓷器产品为大宗。福建瓷器主要为闽江流域的产品,其中以义窑、东张窑、磁灶窑、同安窑、建窑、浦口窑、遇林亭窑、怀安窑等窑口为主。浙江瓷器有龙泉窑、温州窑等,江西瓷器有景德镇窑、吉州窑等。这些出土瓷器可与文献相印证,也与韩国马岛沉船、日本福冈博多遗址出土的瓷器组合非常相似,反映了青龙镇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港口的重要地位。
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愈显突出。青龙镇遗址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吻合,证明了它作为唐宋时期海上贸易港口的重要地位,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古提供了新的材料。其以港兴市的特点,也为如今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上海城市发展,寻找到了历史脉络和文化根基。据悉,此次展览还配套出版了《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精粹》图录以及相关教育读物《考古?古港——上海青龙镇的发掘与发现》,希望更多角度、多层次地带领观众了解青龙镇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