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规模贾科梅蒂回顾展上海展出
[ 发布时间:2016-07-14 12:21:07 | 作者: | 来源:雅昌艺术网 ]
全球最大规模贾科梅蒂回顾展正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展出,如今展览进入倒计时20天,将于7月31日落下帷幕。相对于印象派和毕加索在中国的火爆,贾科梅蒂对于中国的普通观众似乎有点陌生,但无论从市场价格还是艺术成就,贾科梅蒂都可称之为“大师”。目前全球拍卖市场上最贵的10件作品中,贾科梅蒂就占了3件,都超过1亿美金。这次贾科梅蒂大展作品量达到250件,如果按照拍卖市场价格来对比的话,也许可以将这次大展称之为最“贵”雕塑大展,除了天价,通过那些瘦骨嶙峋、充满绝望和孤寂的作品,也是中国观众了解这位20世纪最伟大雕塑家的最好机会。
根据余德耀美术馆统计,展览四个月以来,单日最高的参观人数接近3000人,两年前莫奈特展首日有3500人参观,与在商业中心展出的印象派大师相比,贾科梅蒂对于中国普通观众的认知还有空间。然而,贾科梅蒂在世时,身边围绕着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名士:萨特在其作品中读取出“距离”,让·热内则看出“孤独”,布列松拍摄了拿着雕塑奔跑的他,萨缪尔·贝克特塑造的荒诞人物与其作品有着微妙关联。当贾科梅蒂来到中国,不仅引发艺术界的关注,还有国际大咖村上隆、李禹焕专程赶来,中国知名话剧演员周野芒与法国男演员Loïc Corbery还上演话剧,巩俐和林嘉欣等明星也被吸引进余德耀美术馆。
这位市场神话的创作者,生前蜗居在一个小小的工作室中,收入甚至不够买下这间工作室。身后迎来无数赞誉,英国驻上海文化领事马旭宁称之为“穿越二战,反射人类的精神,反思存在的意义”。这种反思具有永恒的意义,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近距离的感受贾科梅蒂,还有最后20天的机会。
全球最“贵”雕塑大展
走进余德耀美术馆,250件贾科梅蒂的作品“回顾了他的一生”,不仅带来《行走的人》、《高个女人》、《匙形女人》等最知名的作品,也囊括了《情侣》、《扁平男女》、《迭戈头像》、《四轮战车上的女人》等不同时期的代表作。
如果用一组市场数据对比,2015年5月12日,贾科梅蒂一件高约为6英尺的作品《指示者》在纽约佳士得以1.413亿美元成交,成为全球最贵的雕塑。事实上,近五年,贾科梅蒂在欧美市场不断走高:2010年2月3日,《行走的人》于伦敦蘇富比以1.043亿美元,刷新当时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记录(1.042亿);2014年11月4日晚,藏家为史蒂芬·科恩在纽约蘇富比以1.01亿美元拍下作品《双轮车》。除此之外,他以弟弟迭戈为原型创作的作品《细长头像》也曾斩获5000万美元的高价。目前,在全球最贵的十件作品中,贾科梅蒂雕塑作品占三席;他也是唯一一位以雕塑作品进入前十的艺术家。此次带来的“贾科梅蒂回顾展”无疑是最“贵”的一场雕塑展。
整个展览由时间轴和主题串联,展线从2楼的“艺术之家”开始,经过“立体主义与超现实”、“对头部的迷恋”、“工作室的一生”、“渐入瘦削”等12个不同主题后,以一楼一件贾科梅蒂生前未实现的创作——“纽约大通曼哈顿广场计划”收尾。为实现这场“最贵雕塑展”,贾科梅蒂基金会的工作团队要从250件雕塑、80多件油画、2000多件手稿和上千份资料中选出250件作品,以确保“让观众看到贾科梅蒂一生的创作”。
与此同时,贾科梅蒂热也蔓延全球。去年十月,伦敦国家肖像美术馆以肖像为主题展示了其60件作品;本次中国巡展后,贾科梅蒂个展还将登陆伦敦泰特美术馆和巴黎毕加索美术馆。据介绍,贾科梅蒂基金会是伦敦泰特同名展中最大的借展方。事实上,自格雷妮尔任基金会总监后,她已将贾科梅蒂带入米兰现代艺术馆、马德里电信基金会、伊斯坦布尔佩拉美术馆、布列塔尼郎代诺等地。有外媒指出,格雷妮尔的目标是“带领这家机构,将贾科梅蒂的名字推向全球化的高度”。
“如今中国艺术爱好者对西方大师艺术家的观展需求越来越高,大家听过贾科梅蒂的名字,却没看过他的作品,这是我们的机会。” 格雷妮尔告诉雅昌艺术网。
如格雷妮尔所说,国内观众对西方大师展的热情空前高涨。2014年的莫奈特展首日迎来3500位观众,三个月观展人次达40万,近800种衍生品收入达3960万。去年,“梵高影像”展同样大获成功,近36万人观看了上海首展,展映前的半年内已成功卖出12万张门票。“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西方美术美术流派。”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曾说。
不过,相对印象派艺术家,创造全球最贵雕塑的贾科梅蒂,实为观众相对陌生的大师。伦敦国家肖像美术馆20世纪肖像部策展人Paul Moorhouse说:“贾科梅蒂是20世纪的一位艺术巨匠,更是现代主义的巨擘,但关于贾科梅蒂,还有很多东西需要重新挖掘。”
陌生的大师
“至今为止,国内对贾科梅蒂的美术教育依然以‘形’为主,会多次提及‘扁平的形体’,‘粗粝的肌理效果’和形式喻示的荒凉和世界的孤独,但这很容易让我们从美学的主观角度理解他的作品,而忽略了他意识结构里对‘绝对真实’的揭示和努力。” 上海油雕院雕塑部主任韩子健在接受雅昌艺术网时表示。
中国美院教授焦小健持相近观点,他说:“贾科梅蒂关心的艺术,几乎在我们看来几乎是愚蠢而又简单的问题,比如:一个头像到底是什么样的?一条从颧骨到耳朵的线条是怎么退过去的?桌上一个苹果离我们之间的空间距离是什么?这些‘谁都不当问题’看的问题,正是他最想了解的。”
事实上,贾科梅蒂生前也同样不“不主流”。“他尽可能抵挡主流的侵袭,他在具象艺术备受轻视的年代走了这条路,曾在艺术市场寂寂无名,画廊长达10年没有他的展览。”格雷尼尔接受采访时表示。
贾科梅蒂于1901年出生于瑞士意大利语区的小村庄博戈诺沃,他是瑞士新印象派画家乔瓦尼·贾科梅蒂的长子,此次展出的《幼儿时期的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是父亲为他在1902年为贾科梅蒂画的肖像画。从6岁到17岁,贾科梅蒂是在瑞士斯坦帕的工作室度过的,他在那里练习速写和油画。1915年,贾科梅蒂完成第一幅油画《静物和苹果》,同年为弟弟迭戈创作第一件半身像。之后,其父乔瓦尼、其母安妮塔和另一位弟弟布鲁诺都做过他的模特。
1922年1月,贾科梅蒂到访巴黎。在最初的三年,他师从罗丹的弟子安托万·布尔德,直至1925年,他开始有了新的工作室。之后十年,他进入“立体主义到超现实主义”时期。在这一阶段,他创作了《情侣》、《扁平女人》、《匙形女人》等早期代表作,其作品灵感来自梦境和想象,而暴力的情绪也流露在部分作品中。1929年,他结识了让·考克托、安德烈·马松等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两年后,安德烈·布勒东邀请他加入超现实主义运动。
不过,1935年,贾科梅蒂重回具象雕塑的创作中,他开始对头部雕塑产生浓烈兴趣,并钻研一生。起初,布勒东对其转向写实表示差异,认为“每人都会雕塑头部 ”,这令贾科梅蒂颇为不满。在他眼中,头部的刻画是最难的,因为它们“始终无法和自己肉眼看到的一样 ”。本次展览中,首次展示了其三十年代创作的一件石膏上色作品《男人头像》。
1937年,贾科梅蒂在花神咖啡馆结识了萨缪尔·贝克特。之后,他们经常一起夜游蒙帕纳斯街区的酒吧和妓院。贾科梅蒂的一些裸女雕塑源自那段时光的经历,而大千世界中的人物,让他感到现实和戏剧的碰撞,他将这些真实人物转换为雕塑,并用坚实的底座托起它们,就像为其设立了一个舞台。
战争对贾科梅蒂的影响很大。二战期间,他回到瑞士避难,并遇到了他的妻子安妮特。这个阶段,他开始放大或缩小雕塑,其作品开始变得纤薄细长。绝大多数将他的做法归结于对战争的绝望和孤寂,而他却认为这只是重现眼睛的“所见”。他曾说:“我缩小尺寸,是为了将它放回到我看一个人的真实距离:一个十五米高的女孩,从远处看也就十多厘米而已。”
此次展出的《带底座的小件半身像》、《森林》、《笼子》是贾科梅蒂五十年代后的作品。可以看到,贾科梅蒂晚年的作品将瘦削达到极致。这种极致也能从《威尼斯女人》中可见。1956年,他为准备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法国馆的展览,创作了一系列女性石膏雕塑。据说,贾科梅蒂总共完成了13件不同的作品,却保留了其中10件,后来9件被浇铸为青铜。
与其作品创造的天价不同,贾科梅蒂的瘦削作品越是有名,他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脉络的变化越是神秘。如今,距离“贾科梅蒂回顾展”中国展还有两周左右的时间,雅昌带您精选部分重要的作品。
除全球最贵雕塑,以下作品同样不容错过
若从观展顺序出发,这组放在一楼的作品应是本次展览的最后的压轴之作。作品中的“男子头部”、“高个女人”和“行走的人”是贾科梅蒂一生最迷恋的几大主题,消瘦、单薄的形象更是其战后主要探索方向。因此,要想了解贾科梅蒂,这组作品是一个不错的“入口”。
这组作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还原了贾科梅蒂生前没完成的艺术计划。1958年12月,贾科梅蒂作品的收藏者戈登·邦夏委托其在大通曼哈顿广场的公共空间创作雕塑。贾科梅蒂直接想到了他最钟爱的主题:男子头部、高个女人和行走的人。有资料显示,为实现这一作品,贾科梅蒂先后完成4个《高个女人》、2个《行走的人》以及2个《男子头像》,但他最终将它们放置在其他的公共空间中,因为他1960年并未在纽约考察。一直到1965年纽约个展后,他才得以前往纽约,直到生命结束,他未能实现这一计划。
正如前文所说,贾科梅蒂一生都在追求如何刻画头部。这一决定是从1935年开始的。当时,他不再热衷超现实,也褪下立体主义的烙印,重新回归写实雕塑。这令布勒东感到费解,他的一句“每个人都知道如何刻画头部”,令贾科梅蒂非常不快。事实上,他认为刻画头部是最难的一件事,因为无论怎么处理,都与其肉眼看到的有所差异。在早期头部处理上,贾科梅蒂会在石膏上涂油彩,后来他开始在青铜作品上进行上色。从作品的表现方式来看,上世纪30年代的头部非常注重写实,这与后期尖锐、单薄、消瘦的作品形成强烈的对比。后来,贾科梅蒂的名言:“如果我从正面看你,我就会忘了你的侧面。如果我从侧面看,又会忘了你的正面。”成了他战后削薄作品的理念——一切都是因为接近“观看”。
在作品《高瘦的头像》中,贾科梅蒂正是营造“横看陈岭竖成峰”的效果。从侧面看,像一张薄薄的剪影,立体的眉骨、高挺的鼻梁、微张的唇部刻画出男子的欧式立体的侧颜;从正面看,它高耸的鼻尖几乎能化为一个“点”,直至冲破观众的视线。除此之外,作品的层次感更为丰富,仅看作品即能感受到贾科梅蒂反复打磨作品的痕迹。
造成作品风格变化的原因和时代背景有关。二战对贾科梅蒂带来巨大影响。1940年,他从巴黎逃往瑞士日内瓦,在那里创作“微型雕塑”。战后,他回到巴黎,开始创作非常大型的女性形象。这一阶段,贾科梅蒂创作的人体四肢和腰线异常纤长,他有意淡化了五官的刻画,仅以“纸片人”的整体形象传达一个从“远方走来的人”。自此以后,“消瘦的人"成为贾科梅蒂最知名的形象。
1950年春,贾科梅蒂开始创作《广场》。广场中的人物是“微型雕塑”的一种尝试,贾科梅蒂曾说,这些微小的形象是他远距离观看人物慢慢近时的真实状态。有传言称,《广场》的原计划是在基座上放置三位女性和一位男性头像,但在做这件作品时,它们的摆放方式并不能让贾科梅蒂满意。直到有一次无意间的尝试,他找到了真正想要的样子,完成了两件作品,一是由九座雕像组成的《林中空地》,二是由七个女性雕像和一男性半身像组成的《森林》。
1950年,贾科梅蒂写信给皮埃尔·马蒂斯时称,《森林》能让他回忆到童年中真实的森林场景。作品后方有一位似乎在看着女性的男子。在那封信里,贾科梅蒂说自己感受到那些女子成为了树扎根在底座之上,而其头部成为一颗颗石头。
在上世纪30年代初,贾科梅蒂首次使用“笼子”来表达作品和空间的关系。1947,作品《鼻子》再次使用这种空间关系。在这件作品中,贾科梅蒂使用“悬挂”头部的方式呈现“摇摇欲坠”的艺术。细长、尖锐的鼻子伸向笼外,直指痛苦与不安的神经。
贾科梅蒂的作品充满丰富的层次,不同的观看角度能达到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这件作品形似左轮手枪,鼻尖没有子弹,却流露出绝望的情绪;近观枪体上方则是一只骷髅,其嘴部不自然的张开,营造出病态的情绪。贾科梅蒂生前保留了两件石膏版本的《鼻子》,根据第二件作品的版本,他浇筑了第青铜版本的《鼻子》。据有关信息介绍,在创作《鼻子》后的三年,贾科梅蒂将笼子载体植入更多的作品,如《笼子里的小雕像》等。
“笼子”的主题在同名作品《笼子》上进一步得到发展。这只笼子被坚实的底座高高踮起,底座的四柱和笼匡更纤长而细致。纤细的形态和坚实、带有颗粒感的底座形成强烈的对比。
和《笼子》或《底座上的四个小雕像》一样,《带底座的小件半身像》同样用高高的底座托起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雕塑,它们的尺寸和细致程度与底座形成对比,仿佛是一件与人等高的“离地的雕塑”。这件作品也是贾科梅蒂尝试利用废弃底座的代表作之一。
贾科梅蒂的主要绘画是在1946年之后完成的。上世纪50年代末,他画了一系列站立裸女,这与其做的高大雕像相呼应。他用寥寥数笔精简了女性特称,人物的轮廓线隐约可见。这些女性的双臂垂在两侧,无法分辨五官,她们或是以艺术家妻子安妮特为原型创作的。在这件《站立的高个裸体像》中,艺术家用几何形态勾勒出女性特征:锥状的乳房,圆形的腹部,三角形的腰腹,和几笔突出膝盖的骨架。贾科梅蒂营造出层叠的头像,并突出其颈部。每一个部位,都与周围的空间发生对话。